论文《骑车趣、趣骑车——小班微课程的实施与思考》

      在《大马路》学习主题中,幼儿对马路上各种各样的车充满了兴趣,认识了生活中常见车辆的名称和功能。随着学习的深入,他们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强,主动将关注点迁徙到了自己的车上。“我有滑板车”、“我刚买了自行车”、“我参加过平衡车越野赛”......作为学习的主体,幼儿是每一个具体的学习者,关注幼儿的需要、兴趣和发展可能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于是教师顺应他们的话题:“你的车是什么样的?有哪些种类?骑行方法是什么?如何在骑行中保护自己的安全?”推进发展幼儿兴趣,并由此生成可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先后开发了物理实验、社会实践等项目。在追随幼儿视角生成的微课程中,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自主性,分别在科学领域、语言领域、社会领域、健康领域、艺术领域不断地收获和成长。

关键字:小班微课程、骑车

    幼儿是主动探究、有能力的学习者,他们既是问题的生成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随着对马路上车的认知逐步深入,他们希望能够看到更多种类、更多特征的车,特别是说到他们也有自己的专属车辆时,那自豪感油然而生。是呀!小小年纪,作为车主,这是件多么体现自立自主的事情!因此教师创造了条件和机会,由一则调查表《我的车》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回家仔细观察车辆,从童车的外形入手,加深对车辆的认识,并引导他们运用不同的方式,如绘画、照片、视频分享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童车,令孩子们在保持探究兴趣的基础上,逐步推进微课程。

•梳理课程核心价值
(一)主动探究
    在围绕调查表生成的集体活动中,孩子们对自己的车辆做了一一介绍:车子的名称、颜色、有几个轮子、有什么特点,如数家珍。看着满屏的童车照片,他们惊呼到“滑板车最多!”、“我也有这辆车”,能主动观察、发现车辆的异同。于是教师提议请孩子们将车分分类。将车子按照滑板车、自行车、三轮车、平衡车、电动玩具车进行分类。还能按照车的品牌、气质类型进行分类,如“九号”车、“好孩子”车、“粉色公主车”、“能播放音乐的车”。整个分类的过程教师都在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将话语权交给孩子,充分体现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自主发现
    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当看到一些多功能车辆,既像自行车又像平衡车同时还有三个轮子时,矛盾产生了。这到底是什么车,该把它划入哪个类型里?教师没有进行主观判断,尝试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并建议他们进行实际对比,将车带到幼儿园来,因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希望借此契机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张扬个性
    得到教师与家长的支持,一支气派的骑行车队出现在了幼儿园。要知道平时他们骑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只是在小区附近,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更不会有这么多同龄的伙伴在一起。看到平日里内向、话不多说的孩子,把小车骑的飞快,教师不禁感慨他们的另一面是如此潇洒;看到平时娇惯、不爱运动的孩子,努力在他人身后追赶,窃喜多了一个令他参与锻炼的机会;看到平时说话软糯、每天撒娇求抱抱的宝宝娴熟地驾驶电动平衡车,忍不住喊人围观瞧我家仔仔多帅!在小小的操场上,他们是真正的主人,拥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规划、自主的行为,每个幼儿都能彰显自己的态度。

•探寻课程实施路径
(一)跟随幼儿兴趣
    随着课程游戏化理念的不断实施,教师知道要把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放在首位,强调幼儿的直接体验,重视活动过程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强调师幼共同建构课程内容,让课程真正来源于幼儿也服务与幼儿。因此关注幼儿就是关注课程的核心价值。例如在幼儿骑行结束停车时,总有个孩子速度很慢。仔细观察,发现她每次都轻轻地将它放倒,再调整轮胎的角度,让它平躺下来。问她原因得知:“这是我爸爸才给我买的新车,我舍不得把它摔下去!”
 
    原来,这是一辆两轮平衡车,行驶时需要用双腿保持平衡。离开人之后就只能倒地。多么好的话题!教师带孩子来到停车区域,请他们观察,哪些车离开小朋友也能自己站好。为什么它们能站稳,平衡车却不能呢?这时一个小男孩大声回答到“我的平衡车就可以站好!”大家一看果然如此,俩俩对比后发现,原来能自己保持平衡的那辆车后面有两个轮子。
 
    简单的答案总结出来了:两个轮子的车站不稳,三个轮子的车就能站稳。为了求证,孩子们又去数了数其他车辆的车轮情况,滑板车也是三个轮子,三轮车也是三个轮子,就快到达成统一结论时,又有孩子有了新发现:“自行车也是两个轮子,怎么不会倒呢?”,“不对,自行车有四个轮子,后面有两个辅助轮。”好问题!那我们再对比一下自行车和平衡车吧!这次观察,孩子们又发现了自行车能保持平衡的秘密,有的靠单根脚撑,有的靠两侧加轮保持平衡的。 来来回回对比中,孩子们的经验不断叠加,活像一个个小侦探在搜证解密。由平衡这个话题就能发展出三角形的稳定性、如何让物体立起来等科学实验,成为他们深入学习的线索。

•伴随活动发展
    微课程要能够真正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投入、专注、流连忘返,真正促进幼儿的成长。因此,教师还要思考幼儿的这些兴趣,是否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活动,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之后,幼儿建构了哪些关键经验。

    通过接连几天的骑行,孩子们从每天的“去”骑车变成了“趣”骑车,有孩子自发兴起了骑车比赛,也有孩子反映说总是在操场上骑,要是能骑到外面去好了。骑去哪呢?有的说想骑到海边去,有的说想骑到公园去。虽然疫情阻止了我们外出的脚步,但春暖花开的大好时节岂能错过。教师采纳了孩子们的创意,计划在园内的不同区域,打造四个区角,开设露营区、野餐区、探险区、游乐区,组织幼儿骑上小车,扩大活动范围,充分感受春天的美景,进一步挖掘教育价值。

    改变骑行路线后,孩子们遇到的问题真不少:撞车堵车就是常见的问题。为什么会堵车呢?教师拍摄了孩子们的活动视频,请他们自己总结:骑行方向不一样就可能撞到、车子骑的太快、有人的车乱停乱放。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牛牛想起了散步时曾在校园内见过禁止停放电动车的标志,说要在不能停车的地方画个标志!

    讨论让孩子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激发了孩子们迁徙经验的潜能,马路上的标志成功地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标志上画了什么?有斜杠和没有斜杠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还有哪些标志?孩子们主动去大社会中寻找答案,教师也生成了系列集体活动《会说话的红绿灯》、《有用的交通标志》并鼓励幼儿尝试拿笔自己设计标志,还请来了交警阿姨来园互动,学做小交警。增加了新规则与新角色,不仅解决了孩子们的游戏难题也发展了他们社会性交往能力,巩固了交通安全知识。

•提升学习经验
    “做”中获得新经验。当幼儿对骑行时遇到的问题产生疑惑时,教师不要急于解答,而应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实践,发现规律。经验从简单向复杂,从无序向有序生长。一次表征绘画,记录骑行中发现的问题就令教师惊呼,幼儿的潜力超乎成人的想象。

    我将孩子们的秘密进行了归纳,有安全类的,有技巧类的,其中依依记录的:“我发现在上坡的时候,如果不动会滑下来。”和淇淇的:“在草地上骑不动。”、可可的:“上坡要用力,下坡要捏刹车”等聚焦了类似的问题——坡道与摩擦力。我组织幼儿进行模拟实验,观察车辆在斜坡上的滑行实验,如:不同坡度哪辆车滑得快、相同坡度不同重量的车哪个滑得快、不同形状的物品放到同样的斜坡上哪个滑得快、不同材质的坡道哪辆车滑得快等,孩子们在不断的尝试着,虽然变量很多,但是问题产生的结果令他们痴迷,可能他们并不能真正理解里面的其中奥义,但他们的认知结构肯定进行了一次次的重建,不断刷新他们原有经验的认知来容纳新经验。这些经验的获得是多感官并用、注重行为、彰显幼儿主体地位的活动,更是微课程实施的关键。

•经验总结,思考和推进课程网络
    通过系列活动的开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围绕骑行命名的“骑车趣、趣骑车”活动的实施路径:活动缘起——问题发布——活动规划——经验积累——实践拓展。虞永平教授说过:“幼儿园课程的核心价值是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特征之源就在于幼儿。”

    在骑行活动中,教师一直尊重幼儿的好奇心,顺应幼儿的探究兴趣,让幼儿自己做主,亲自参与整个过程。微课程中的系列活动是教师经历与幼儿共同生活,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深入审视和充分实现而产生的;是经历对幼儿活动的环境和材料进行预估、准备和调适而产生的;是经历幼儿的需要、兴趣和发展可能进行合理判断而产生的。因此,它是一个活动共构、进程共商、经验共享及心灵共润的过程;是一个研究、探索和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家长不断向幼儿靠近的过程。幼儿的需要和兴趣是不断发生的,他们还会因车衍生出其他学习线索,会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不断提出新的想法,教师们会继续追随幼儿们的脚步,不断更替、充实和组合各种资源,丰富、递进和深化“趣骑车、骑车趣”的课程内容。

[打印文章] [添加收藏]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