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沟通之道——阅读“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反思有感
沟通是一门人际交流的科学与艺术。“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这是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的名言。他通俗易懂地讲述出沟通的基本要素,也是我们所有人在社会成长中所要学习和磨练的重要交往技能。从小妈妈教我们和长辈说话要尊重,上学老师教我们和同学说话要礼貌,而进入幼儿教师岗位后,我们在工作中尽心尽责完成保教工作,对孩子认真负责意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家长沟通”,它不同于与长辈、朋友的沟通,它是家园合作共育中使孩子成长优势最大化的助推器,可以使自己的教育工作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如何与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家长沟通?如何与不同性格、不同从业背景的家长沟通?如何与不同年级的幼儿家长沟通?都需要我们一线的幼儿教师在一次次的实践尝试中经验积累,有成功,有失败,有困惑……图书馆借来一本《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作者晏红,是北京市幼教学科带头人,在书中收集了许多典型案例,生动了分析不同情况下的有效家园沟通方式,让我在阅读中有警戒,有学习,有反思,有收获。
1、与不同角色的家长沟通。在家庭育儿中,妈妈、爸爸、祖辈、保姆都是我们在家园沟通中会遇到的对象,那是不是和不同的角色沟通都是同一句话同一个视点呢?不看书我也知道肯定不一样?可是哪里不一样?不一样的做法又是什么?这才是我迫切想吸收学习的经验点。作者则在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角色的家庭定位,关注育儿的不同视点,给与我们直接经验和做法,值得拿来和吸取。如爸爸妈妈,能在网络中获得丰富的育儿信息,但某些网络非主流教育观念有时是积极的,有时是消极的,有追求自由,有追求特长,有追求赏识,容易形成以家长为本位或以幼儿为中心的片面价值观。所以我们教师所要做的是引导家长把个性化教育与社会性教育相结合,家庭是个性化教育,幼儿园是社会性教育,我们教师记录下幼儿在集体环境中的具体表现或许是在其家长不曾出现的真实参考与家长沟通,从而为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表现,进而配合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能力。再如祖辈,积极认可祖辈家长带养孩子的好处和辛苦付出,但在教育上祖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所以我们教师则积极向祖辈家长宣传“生活即教育”的教养观念,让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等生活环节成为教师和祖辈家长的沟通切入点,或视频或现场让爷爷奶奶看见并了解自己家的孩子“我能自己做”的行为,进而成为家园教养一直的合作者。
2、与不同年级的家长沟通。在幼儿园3~4年的学习中,其实每一个年龄段都有沟通的侧重点,托小班的分离焦虑后的安全感建立,中班的习惯储备和健康锻炼,大班的独立性强化和幼小衔接,这些都会在不同幼儿不同表现下与不同年级家长的沟通话题。作者不但更清晰地整理出这些侧重点,更将方法一一归纳下来。如与小班家长,从心理铺垫——正视分离——缓解焦虑——避免消极——相信孩子——相信家长——快乐起床——健康入园,层层递进地让沟通成为家园统一战线化解幼儿分离焦虑的促进强化剂。如中班家长,从亲子运动——家务劳动——同伴交往——行为习惯——自控锻炼,层层深入让沟通成为优化亲子关系优化家园共育的润滑剂。如与大班家长,从幼小衔接的铺垫——幼儿面临的变化——主要问题——所需基本能力,一一解剖让沟通成为化解家长焦虑树立正确幼小衔接观念的知心解药。
当然,作者还从不同性格、不同职业、不同需求等方面分析了家园沟通的有效策略,特别是举例与难以沟通的家长沟通的方式方法,如偏执型家长、冷漠型家长、护短型家长、告状型家长等,从教师心态上去理解,从教育行为上去感化,从教育语言上去表达,进而达到共育的目的地。与幼儿家长的沟通是一种基于知识又超越知识的实践智慧,需要我们自己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磨练,这本书是“前辈”,向我抛砖引玉的给予指导,相信我自己也会在自己的实践中积累更多创新、有效、科学的沟通方法。